没有他,我们可能至今都不知道PM2.5和霾的可怕
一入冬季,车辆又开始限号了,许多人又捂上了口罩,或像候鸟一样又举家逃到海南或国外躲霾去了。因为供暖期一到,就意味着“雾霾又要来了”,“PM2.5又要爆表了”。
冬天,已经成了一个让北方人恐慌不安的季节。
这种恐慌不安的心情缘于大家都认识到了霾的危害而产生的危机感,比如我们都知道霾能导致各种疾病,如癌症和不孕不育等,长期生活在霾环境里无异于慢性自杀或遭受化学武器攻击,长此以往,说它能导致灭种亡国一点都不为过。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我们正在面临的现实威胁。
因为霾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世卫组织的报告说,全世界每年至少有几百万人因霾而过早死亡。而我国是世界上霾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已到了危及到我们生存的地步。社科院2013年的气候报告中也明确指出了我国癌症、呼吸道疾病、心脏病、不孕不育症的爆发和连年上升,都与霾对空气的严重污染有关。
正是因为大家都认识到了霾的危害,才产生了生存危机,才有了各地的“反XP”事件和五花八门的治霾举措。比如北方的某些城市一到采暖期就开始限煤限号、许多老人像候鸟一样往海南迁徙,而无处可逃的男男女女们则只好一年四季都捂着防霾口罩,甚至防毒面具。
然而,了解PM2.5特性的人都知道,何止是冬天,其实霾一年四季从未离开过我们,因为污染源并没有减少,只不过在其它季节有雨水的自然清洗作用让我们感觉污染轻一点罢了。
可以说,霾在中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既在我们的身边,也在我们的心里,每天像个恐怖的幽灵一样时刻游荡伴随着我们,威胁着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想摆脱都难,每天一起床看着那雾蒙蒙的天,不安、焦躁和抑郁的情绪就会日盛一日起来,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生存危机。因为大家都在想:有钱的可以躲到海外,有闲的可以躲到海南,我们这些剩下的普通人怎么办?我们的孩子怎么办?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我们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这是我们身在霾中的每个人不得不直面和深思的迫切问题。
以前,大家一听说谁谁得了癌症往往会联想到被污染的食品蔬菜和河流地下水,但现在却会首先联想到霾和PM2.5;
以前,大家一听说哪个小孩患了哮喘往往会联想到遗传和自身免疫力,但现在也会联想到霾和PM2.5;
以前,大家一听说哪对夫妇怀不上小孩子往往会联想到自身的身体状况,但现在也会联想到霾和PM2.5;
以前,大家一听说哪个人心脏不好往往会联想到遗传和饮食习惯,但现在也会联想到霾和PM2.5;
……
但在2011年之前,我们却并不知道霾的种种危害,甚至连PM2.5这个词都没听说过。我们听说过的大概也只是“雾霾能防导弹”。
我们中国人真正开始知道和了解PM2.5这个新词和霾的可怕,完全是因为2011年接连发生的几件与一个人有关的事。
为什么说是2011年呢?因为在那一年,华裔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来了。他带来了许多让官媒愤怒的东西,其中就包括PM2.5。而没有PM2.5,我们就不知道霾的危害程度。所以,它的被认识和普及有点偶然性。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2011年骆家辉来京上任时坐经济舱和自搬行李的行
为引起了《环球时报》等官媒的讨伐,意思是说他不怀好意,故意作秀给中国人看,是一种有预谋的阴谋,虽然骆家辉辩称这是美国官员的常态,并非他一个人这样做,但官媒并不买账,继续穷追猛打,比如央视名嘴芮成钢就当面讽刺挖苦他“坐经济舱是否在提醒美国欠中国很多钱?”
紧接着,官媒又爆出美使馆未经组织批准擅自发布他们自己检测的PM2.5数据。而我国当时的霾浓度标准是PM10,而且不在天气预报之列,一般人是不知道的。结果,美使馆每天发布的霾浓度数据就与我国的官方数据产生了巨大偏差,比如说,我国环保部门公布的PM10是130,美使馆公布的PM2.5可能就是520。这就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置疑和争议。
于是就引来《环球时报》等官媒的一阵挞伐,上升到了“主权”、“干涉内政”和“阴谋”论的高度。环保部也极为不满,罕见地召开记者会进行了抗议和驳斥,并直指其“干涉我国内政”(详见人民网:《环保部回应外国驻华使馆监测PM2.5:不能干涉内政》),但美使馆却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执意坚持每天发布自己的检测数据。这无异于是与我国环保部门“对着干”,于是官媒和“砖家”们就纷纷跳出来,用各种方式进行口诛笔伐和反驳辩护。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就是张召忠将军在央视上发表的“雾霾能防导弹”说;新华网也借用外国人的话为“中国霾”辩护:《韩媒:为中国雾霾辩护》(),文章说,虽然中国霾漂洋过海危害到了韩国,但正是因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宽松的环境管制”才保持了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而惠及全球,否则,如果中国实行严苛的环境管制的话“我们将再也无法享受到廉价的中国制品”……环球时报等官媒除转发新华社的这篇辩护文外,还发表了大量文章来为国人灌输这样一种理念:美国怕中国崛起;雾霾是发展经济的必要代价;甚至还出现了“雾霾对人体有益”的论调。
在当下的中国,但凡与中美有关的事,只要上升到了“主权”、“干涉内政”和“阴谋”论的高度,就会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和强烈不满,但这次,也有许多人对官媒的论调感到奇怪甚至置疑,在网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争论。尤其是在微博上,辱骂者有之,讽刺挖苦者有之,谴责无良知者有之,理性分析霾危害和根源者有之……但由于大都与官媒的论调相悖,忙坏了日夜删帖封号的微博小编们,甚至PM2.5竟一度成了一个敏感词。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骆家辉的到来所引发。于是,处在风口浪尖上的骆家辉也俨然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成了一个“敌对势力”,甚至在他离任时我国官媒还发表了《别了,骆家辉!》之类的文章为他“送行”,“大快人心”之情溢于言表。
不过,经过这一番与“敌对势力”的较量和争论,PM2.5也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对霾的危害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可以说是一场全民大科普。
过去媒体上把霾说成“雾霾”,我们也跟着说“雾霾”,但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了其实雾是雾,霾是霾,虽然它们“长”得非常相似,但却是性质和危害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雾是一种自然现象,霾是一种人为灾害;雾是一种由负压和湿度产生的悬浮水汽,对人体没有什么危害,而霾则主要是由工业污染产生的含有上百种有毒化学物质的微米级悬浮固体颗粒,吸入后能通过呼吸道直达肺叶,直接导致鼻炎、鼻癌、哮喘、肺癌、心脏病等,危及我们的生命。间接危害就更多了,比如郁闷的天气对血压和精神的影响、能见度低造成的车祸伤亡……也让我们知道了“雾霾”一词就像霾本身一样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它会让我们把霾误认为是雾,从而让我们丧失了警觉,以致使我们长期处在一样慢性自杀中而浑然不知。所以我们今后在说到霾的时候最好不要株连冤枉到雾,不要再把霾说成是雾霾。这都是“敌对势力”骆家辉带来的变化。
过去我们都把霾和雾混为一谈,现在许多人对PM2.5这个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也耳熟能详,都知道了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简称,PM10是指直径等于或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不到头发丝粗细的1/5;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不到头发丝粗细的1/20。直径大于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对人体的危害相对最小;直径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被鼻腔内的绒毛阻挡或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对人体的危害相对较小;而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不易被阻挡,会直接进入支气管、肺部和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会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的危害最大……这也是为什么说用PM2.5比用PM10更重要。这也是“敌对势力”骆家辉带来的变化。
也正是在这种全民关注的氛围下,环保部在指责美
使馆“干涉内政”不久就修改了空气污染浓度标准,由PM10改为了现在的PM2.5,还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发布74个城市的PM2.5监测信息。现在PM2.5已成了中国人老幼皆知的一个名词,减污治霾也成了朝野共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而且还能从每天的天气预报中看到各地PM2.5的即时信息,为我们的出行和防霾提供了便利。这也是“敌对势力”骆家辉带来的变化。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骆家辉的出现和因他而引发的巨大争议,从而引起全民的关注,我们可能至今也不知道PM2.5和霾的危害程度。甚至可能直到绝种亡国也不会引起大家的关注,更别提采取什么防霾减霾措施了。因为在那之前我们根本不知道PM2.5这个词的存在,因为它是 “内政”和“国家机密”,甚至我们连PM10也没听说过,因为它是不上天气预报的,而我们看重的也都是GDP的增长。但现在不同了,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我们的生命和健康,是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和生命质量。甚至,为了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的生命健康,我们宁愿不要GDP的增长。这也是“敌对势力”骆家辉给我们带来的观念上的重大变化。
正是有了这些观念上的变化,才有了朝野治霾防霾的行动。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都应该感谢骆家辉。
其实,美使馆在骆家辉上任之前的2008年就开始对外发布PM2.5检测数据了,只是没有引起我们普通中国人的注意而已。PM2.5这么艰涩难懂的专业名词能被广为人知,纯粹是因为“敌对势力”骆家辉的到来和官媒的热炒引发的全民关注,可谓欲盖弥彰、歪打正着,无意中拯救了一个国家、十几亿人,功莫大焉!
现在防霾治霾已成了全民共识,但在治霾的方式上却一直存在争议。尤其是在对车辆限行的措施上。
下面这个段子就很形象地反映了“如果各地都限号”带来的普遍担忧和画地为牢的严重后果:
【一道应用题】:“话说11月14日各地市开始限行,分别为:石家庄限行2和7;邢台限行1和6;保定限单号,双号可以通行;沧州限单号,双号可以通行;廊坊限行5和0。请听题:14号在邢台市上班的小李,要去石家庄接上在石家庄上学的女朋友小丽,一起去看望保定的小明奶奶,第二天要到廊坊接小丽的妈妈一起去沧州。请问:他要开一辆什么尾号的车才能在第三天把女朋友小丽送回石家庄的学校后顺利回到邢台?”
换句话说,如果各地都限号的话,中国的车辆实际上就全废了!
其实,有关部门的检测数据和科学分析早已告诉我们,汽车尾气对雾霾的“贡献”其实并不大,因为现代汽车的汽油燃烧效率很高,尾气过滤不达标是不能上市的。如果汽车尾气对大气污染很大的话,那欧美应该是PM2.5最高、天最灰暗的地方,但实事并非如此,比如欧美的天都很蓝,各城市的PM2.5日均值都在10上下,是我们的几十分之一。
可见对车辆限行限号是哭错了坟头、吃错了药。事实也证明,就是限掉一半,空气质量也没有得到任何明显的改善,因为全城私家车加起来也敌不过一座化工厂冒的烟。
限号不但对降低PM2.5没有多大效果,除存在资源浪费、侵权等法律上的问题外,也给全民的工作、学习和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麻烦,这种画地为牢的做法实在是蠢得可笑。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的空气污染和PM2.5居高不下呢?
其实PM2.5的含义本身已经告诉我们:工业污染才是产生雾霾的主要途径和罪魁祸首。北京曾出现过的“奥运蓝”、“APEC蓝”和“阅兵蓝”就是明证,因为当时北京周边的污染企业基本上都停产了。复产后就又立马“变了天”。霾是什么造成的已一目了然。
另外,中国社科院2013底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中也明确指出,社会化石能源消费增多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是我国近年雾霾天气增多的最主要原因。绿皮书指出,这些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热电排放、工业尤其是重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居民生活以及地面灰尘。
而汽车尾气、冬季供暖、居民生活造成的污染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所以,造成污染的主要因素还是热电排放、工业尤其是重化工生产以及各种开发项目产生的污染。
如果大家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我国的空气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是从1990年代开始的,与GDP的增长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而GDP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工业和基建所拉动,农业的贡献并不大。
事实上,霾纯粹就是GDP的伴生物,说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也不为过。我国的霾污染治而不除,与多年来的“保增长”举措不无关系。因为要想保增长,许多对GDP贡献大的污染大户就不能关闭;因为要想保增长,基建投资就不能减少,关了旧的污染大户又会投资兴建许多新的污染大户。比如最近几年许多地方政府不顾市民强烈反对而强行上马污染很大的化工项目就是明证,结果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反PX”浪潮,但浪潮过后许多污染项目还是上马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P民的“胳膊拧不过大腿”;因为不这样,GDP就会很难看,官员们的乌纱帽就很难保;因为不大举投资建这建那,贪官污吏们就会失去寻租机会。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各地政府一方面明着不痛不痒地治霾、一方面又在偷偷摸摸地造霾的奇观。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和恶性循环。
说句有人不爱听的话:都是GDP惹的祸。
可以这么说,如果仍以GDP为目标,各级政府的投资冲动就不会减弱,PM2.5就不会真正地降下来,霾祸也就不会停止,采取任何其它治霾措施都是隔靴搔痒、缘木求鱼,哪怕把所有车辆都禁行了也是白搭。